树人视角SHUREN NEWS

债券回购方式简析

2025-05-12 11:05:59 13

债券回购作为货币市场的重要工具,本质上是一种以债券为抵押的短期资金借贷行为。在银行间市场,质押式回购与买断式回购是两种主要形式。根据2023年数据显示,银行间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规模突破7万亿元,占比超过95%,而买断式回购的成交占比不足5%。这一结构性差异的背后,既体现了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模式,也能够看到债券回购制度设计和历史发展的脉络。

 

一、债券回购的基本机制与市场结构

(一)质押式回购——所有权不转移的短期融资工具

质押式回购是指正回购方(资金融入方)将债券质押给逆回购方(资金融出方)以获取资金,并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约定利率返还资金并赎回债券。其核心特点是债券所有权不发生转移,仅作为质押品冻结在第三方托管机构,交易结束后解冻。2023年银行间质押式回购的隔夜品种(R001)日均成交占比高达86%,成为市场流动性的主要来源。

(二)买断式回购——所有权转移的融券与融资结合  

买断式回购则要求正回购方将债券所有权转移给逆回购方,逆回购方在回购期间可自由处置债券(如再质押或卖出),但需在到期时返还等量同种债券。这一机制赋予了逆回购方融券功能,使其在市场下跌时可通过“卖空”获利,但需缴纳履约保证金并承担更高的风险以及操作复杂性。


二、质押式回购占据主导地位的三大原因

(一)加杠杆需求驱动 

正回购方(如基金、券商资管)通过质押式回购融入短期资金,用于增持债券或其他高收益资产,从而放大投资杠杆。2020-2023年期间,在央行宽松政策下,银行间隔夜资金利率(DR001)多次降至1%以下,机构通过“滚隔夜”策略将质押式回购规模推升至8.7万亿元的历史峰值。相比之下,买断式回购因涉及债券过户和再交易风险,操作成本较高,难以满足高频加杠杆需求。


(二)非银机构的操作壁垒  

买断式回购要求逆回购方管理债券头寸并应对价格波动,这对非银机构(如私募基金)构成挑战。具体表现为买断式回购涉及履约保证金,交易需冻结资金作为担保,占用流动性;同时若逆回购方在回购期间卖出债券,需确保到期时能回购等量债券,否则将面临违约风险;另外,买断式回购涉及两次现券交易,需单独核算损益,增加了合规成本。

 

(三)市场发展路径差异  

质押式回购自1993年在上交所推出后迅速普及,而买断式回购直至2004年才在银行间市场试点。由于早期市场参与者更关注融资功能而非融券需求,买断式回购的推广缓慢。截至2023年,其日均成交规模不足全部债券回购的5%,且主要集中于大型商业银行和券商自营。
 

三、银行间质押式回购的细分市场:存款类机构与全市场回购

银行间质押式回购进一步分为两类: 

(一)存款类机构质押回购(DR):仅限商业银行、政策性银行等存款类机构参与,利率波动较小,反映银行体系流动性状况。例如,2023年DR001日均成交占比为43%,波动性显著低于全市场回购(R001)。  

(二)全市场质押回购(R):涵盖非银机构,成交更活跃但利率分层明显。2023年数据显示,R001与DR001的利差在月末可扩大至50BP以上,反映非银机构融资成本更高。

这一分层结构源于流动性传导链条的“断层”,当央行释放流动性时,大行资金充裕,因此DR利率较低,但非银机构因信用层级较低,需支付溢价,这就导致了R利率高。质押式回购规模的扩大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现象。
 

四、市场发展趋势与政策启示

(一)质押式回购的创新拓展

2025年,中国结算试点信用债ETF通用质押式回购,允许投资者以信用债ETF份额为质押品融资。此举不仅提升了信用债ETF的流动性,还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。易方达上证基准做市公司债ETF(511110)在试点首月规模增长超10亿元。
 

(二)买断式回购的功能深化  

央行于2024年推出买断式逆回购工具,通过固定利率招标方式向一级交易商提供流动性。这一工具增强了货币政策传导的灵活性,但需配套完善融券做空机制和衍生品对冲工具(如CDS),以提升市场接受度。
 

(三) 风险防范与流动性管理

高杠杆导致的脆弱性需引起警惕。2023年数据显示,质押式回购规模与债券托管量的偏离度扩大,加剧了月末资金利率波动。未来需通过逆周期调节(如动态调整质押率)和强化杠杆监测维护市场稳定。
 

五、结语

质押式回购与买断式回购的结构性分化,本质上是市场参与者需求、制度成本及历史路径共同作用的结果。随着债券市场深化开放与工具创新,买断式回购的融券功能有望逐步释放,但短期内质押式回购仍将主导市场。政策制定者需在便利融资与防范风险间寻求平衡,推动回购市场从“量”的扩张转向“质”的提升。